不才浅学,恭迎斧正,抛砖引玉,欢迎转载。我们现在随处可见有数码拍照功能的机器,都拍过照片,很多时候也就是随手一拍,并未深入了解如何拍好一张照片,这段时间我拍了一些照片,总结了一些肤浅经验跟大家汇报一下,愿大家都能留下美好一瞬间。
工具/原料
相机
一、拍摄对相:“人像”、“景物”、“人像和景物”我的个人分法。
1、先说人像,只拍人像不考虑景物,那么好像只有在拍证件照的时候是这种情况,其它拍照都会有环境因素是属于第三种情况,而当我们拿起相机也是因为环境美丽动人才会想要留下这一美景。自拍,其实大部分自拍也属于“人像+景物”,我们自拍也要考虑照片里的景物是什么,美景才更让人赏心悦目,谁会站在垃圾堆里自拍呢?所以平时我们纯粹拍人像的情况是少之又少。


3、人像+景物。我们拍照大部分都是第三种情况,人物+景物的情况。当我们拿起相机准备拍摄的时候,其实在脑海里已经在不停地构思我要拍哪些景,我还要拍哪些人,而人物也是不停在运动,还有姿势和表情等等,每一秒所拍摄出来的照片都大不相同,所以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所以下面详细地分析一下。
二、“人像和景物”的取舍
1、人像的取舍。当人物与景物同时出现在相片之中,我相信人物应该会是主要的,而景物是用来衬托人物的,因为假如景物更重要,我们完全可以专拍景物,而相片之中有人物出现,那么景物就是次要的,而我们拍照往往都犯了这样一个错误,为了把景物拍进照片里,而选择把人物的一部分裁掉,这样的照片是我最常犯的,看起来也是怪怪的,而最容易被裁掉的部分是脚,因为好像感觉照片中身体的脚相比头和手来说可以不看,确实是这样,专拍人物证件照的时候,我们看到脸就可以分辨是谁,拍半身相就可以看到手的姿势反应出的内心世界,而我们基本很难看到一张只拍下半身而把上半身裁掉的照片,也不会看到一张把头裁掉的照片。所以当拍摄这类照片之时,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主次,要先把人相放在适当的位置再考虑加入美好的景色,当照片中能放得下一个人,就不要把人像裁掉。如果要拍特写,专拍头或者头手之类的,放不下一个人时,不得已才从脚底部开始裁,当然谁也不会从头部开始裁。把人像裁掉一部分其实也是对人的不尊重,这种不尊重的感觉会让所有观赏者感同身受。

2、景物的取舍。我们在构图中,人物不要裁,那么剩下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景物了,在一张照片上我们有很多元素很喜欢,可是一张照片就那么大,受到视距的影响,长焦拍到的元素少,而短焦拍到的元素多,那么当我们已经选好了人物的构图,但是随着相机的左右上下移动和长短焦的变化,环境在相片里有很多的变量,地面可以留多,还是天空需要更多,还是拍出更多的花草树木,还有一座小房子,是不是也要拍进来,等等,一张照片随着拍摄者的想法改变而出现改变。于是,我们又纠结了,怎么取舍呢?

“人像和景物”的关系
1、人与景的高矮(拍摄角度俯仰不同产生的)。当人物与景色的地平线高矮不同时,会对让看相片的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当拍摄者站得很高,那么被摄者就落到景色的下方,让人联想到人物被大自然怀抱的感受,人物显得比较渺小,显得比较可爱。而当拍摄者拍得很低,那么人物就超出景色之上,让人联想到人物非常高大,非常威严,同时景色也变得渺小、平常、普通。所以当我们去一个名胜古迹,把景色拍得比人还低时,雄伟的景色会立刻失落下来,人物被衬托得过份雄浑,所以拍名胜古迹适合把景色放在人物上面。把小孩拍在景色之下也有可爱的感觉,如果反过来把小孩拍在景色之上会有种怪怪的感觉。当景物比较普通之时,我们拍摄长者权贵有尊严和地位的人,也不宜把景色放得太高,把景色和地平线放在尊长之下,可以衬托出人物的尊贵。这个道理其实也是很简单,我总不能俯视一位尊贵的人,那样太不尊敬。下例中的大圣就是用的仰视构图,让大圣有一种傲视群仙的气势。

2、人与景的分量。当我们开始构图照片的时候,是让人物显得很大还是很小,当人物拍得小的时候,景物就被突出了;当人物拍得大的时候,景物就很次要了。人物的大与小要有限度,不能无限大,大到只拍出半张脸与景色那就不知所云了,也不能太小,小到人物五官都看不清,那也失去了拍人物的意义。有人物作为主题的时候,人物就不能太小,都应该适当,最小应该看得清样貌、神态与表情,最大也应该看得清样貌、神态与表情为宜。(示例图片不放肖像以防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