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马尾绣,是流传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水族马尾绣是中国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古老又具民垮墟普免族特色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马尾绣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结实耐用。刺绣图案古朴、典雅、抽象并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水族马尾绣在三都自治县传承上千年,有刺绣“活化石”美誉。2006年5月,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申报的水族马尾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Ⅶ-23。

2、背孩带“马尾绣”背孩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它的突出特点就是不用剪纸图案做底样,只凭经验完成。首先将两三根马尾合股,用白色的比马尾毛袖紫囫挡还细的丝线(把丝线剖拆成丝来用的)缠裹成“马尾线”,然后刺绣者凭着自己的想象,用彩色“马尾线”在背孩带上镶拼成各种几何图案和花草鸟雀图案骨架(图案主要是极富弹力的牛角花、水车纹、花椒纹、回纹、斜纹、方格纹、鱼骨纹),再用针穿上白线将图案固定。最后用结线绣和螺线绣将图案骨架填满,谓之“补花”,再缀上闪亮发光的“金线”,于是便构成一幅结构完整、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缜密精致、豪华富贵的美丽画面。黑、红、黄、白几色对比,形成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背孩带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结实耐用,是母亲给女儿准备的最好嫁妆。一件马尾绣衣服往往要耗费一个妇女数年甚至十多年时间,因此它也是衡量姑娘女红功底的标准。[6]

马尾绣制作工序
1、制作马尾线。即用丝线(多数以白色为主)将二至三根马尾绕裹起来,做成马尾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