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弹性美大致可以蒉翟蛳庹从四方面得以体现:
一、内在含义及外延引伸获得弹性
生活,不能没有远方
远方,有朋友在等待
又有朋友自远方来
我的朋友
你们每个人
都是我的节日
——邵燕祥《怀念篇》
乍看,用语平淡,没有渲染,仅仅朴实地说出心里话,但恰恰是这种质朴,酿出外表清彻透明而质地浓烈的醇酒。这里的远方,不仅指地理上的,更蕴藏着情感上的远方,这就远远超出它的本义。
读者在咏吟体味中可以拥有多种引伸。而朋友之间的感情友谊,用“节日”这个平凡普遍的字眼来统率,内涵却由此无限外延,岂不教人想起友谊感情之种种欢乐、甜蜜、融洽、活泼、热闹……“远方”“与”“节日”不加任何修饰渲染而包含如此容量,主要得力于自身的“膨胀系数”。
三、适当“变格”语法修辞获得弹性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
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
我的忧伤就灭亡
——余光中《碧潭》
按通常写法应该是“如果碧潭象玻璃那样清澈”、“如果小舟比舴艋更小”,可是在这里,余光中把原来是名词的“玻璃”、“舴艋”别有用心地当成动词,并省略介词,
适度地“扭转”了语法“脖子”,使得句子具有一种令人刺目陌生的奇巧,并且显出凝练的简洁美,这种着力向内浓缩的句子往往形成一种较强的向外反弹力。
甚至,别出心裁地改变一下量词(置词)也会使语言的容量骤然强大:
一朵凋谢的爱
如果把朵改成“丝”或“份”或“堆”,“爱”则黯然矢色,因为“朵”通常与花相联系,花的形象感一般由经验习惯作用而潜留在量词背面,此时一“朵”忽然与爱挂钩,“爱”在欣赏者心中就自然而然获得潜在的花的形象。仪仅凭着一个量词的变动,抽象完全具象了。
又如:
“开出一树彩虹”
“砌起一墙高高的浪”
“一杯温慰”
“一裘温暖”
都说明了词性的稍许变格,(形变动,动化名等))甚至一个字改动,都有助于语言弹性的加强。再看杨炼的句子:
闪烁的嘴唇变成千万片手掌/响亮地托起吻//托起刚写好的一阵翅膀的翱翔/
按通用的语法教科书分析,手掌怎能托起吻,托起翱翔呢?不通、绝对不通——不是主宾不当,就是动宾胡扯。为了取得弹性,诗人故意扭曲语法,使“吻”和“翱翔”不再单纯带着动词性质,而是洋溢着名词意义上的“借代”了。
明确这一含义的转化与借代,那么“托起”幸福正是诗人隐蔽的外延。绕开表层性语法的逻辑结构,由诗意的核心所展开的延伸含义而获得的容量,确乎是一般小说散文语言所望其项背的。
台湾不少诗人在这方面也取得可观成就,如罗门《柿子的综合研究》
写早餐桌上的柿子:
对我/摆出了一幅
日出寒山外的姿态。
写床上的柿子:
对我/摆出了一幅长河落日圆的姿态。
“日出寒山外”与“长河落日圆”究竟具体是什么状态,在不同时空不同心境下肯定有多种答案。诗人既抽象而又具体的“袭用”,真教人浮想联翩,遐思不止,这就是巧借化用古典语汇而形成的密度浓度的妙处,其丰蕴广博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