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国土幅员辽阔,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因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和海陆分布等自然地理因素不同,造成地区之间自然差异。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由于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显著,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历史中,各地形成了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农业生产形式。所以,根据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类型的不同,我国大致可划分为四大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 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 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南方地区耕地以水田为主,气候较温暖,降水丰沛,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水稻是本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人们主食以米饭为主。南方还有很多河流、湖泊、鱼塘等水域,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因此,南方地区有很多的鱼米之乡。

4、青藏地区 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 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青藏地区的农业以牧业为主,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高寒牧场。主要牲畜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没有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在青藏地区的一些谷地,分布着一些种植业。那里的特色作物为青稞,它是当地居民传统食品糌粑的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