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史遇春
专诸,春秋时吴国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西北)人。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从楚国流亡到碳蛆怯啻吴国的途中,所看到的专诸,是这样一位侠士:
“专诸方与人斗,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
说到这里,需要交代一下吴王僚与吴公子光的家庭背景与血亲关系。
话说吴公子光的父亲就是先吴王诸樊。
诸樊有三个弟弟,大弟叫余祭,二弟叫夷眛,最小的弟弟叫季子札。
先吴王诸樊知道季子札贤明,就刻意不立太子。他想让弟弟们按照长幼次序把王位传下去,这样,既不会引起不必要的纷争,又可以达成最终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子札的夙愿。
先吴王诸樊死后。吴国的王位就传给了先吴王的大弟余祭。
余祭死后,按照兄弟相传的先例,王位传给了夷眛。
夷眛死后,按照先前的规律,吴国的王位本当传给季子札。但是,季子札却不喜欢当国君,他四处逃避,不肯就位。国不能一日无君,没办法,吴国人就拥立夷眛的儿子僚做了国君。
这样说起来,吴王僚就是公子光叔叔的儿子,公子光也就是吴王僚的叔伯兄弟(堂兄弟)。
吴王僚即位之后,吴公子光十分不满,他私下里抱怨说:
“如果按照父辈兄弟相传的次序,那么,季子札应当立为吴王;如果依循父子相传的旧例,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才对。”
正因为有此不满和怨恨,所以,吴公子光秘密供养了一批有智谋、有勇力的人,企图依靠他们,帮助自己取得王位。
吴公子光得到专诸以后,对他很是照顾,待遇优厚。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死了。这一年的春天,吴王僚趁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和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的灊城;他还派延陵季子到晋国,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
楚国虽然在国丧中,但是军队并未示弱。吴国发兵后,楚国也出动军队应对,经过较量,楚军最后断绝了吴将盖余和属庸的后路,使得吴军无法归还。
估摸着吴王僚的形势不妙,且军队在外受困,这时,公子光判断时机已经可以利用。于是,他对专诸说:
“当下国内形势危急,这是个好机会,这个机会不能白白地丢掉。如果不去争取,哪里会有收获?僚不足以统领这个国家,我们现在可以动手,拿回王位。更何况,我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原本就应当立我为国君,是他们自己不安规矩出牌的。即便是按照父辈们兄弟相传的先例,即使季子札回来,我已经当了国君,按季子札的个性,想来他也不会废掉我的。”
专诸接过公子光的话,说道:
“王僚是可以杀掉的。就其亲属而言,他母亲年迈,孩子弱小,一点都帮不上他;他的两个弟弟虽然得力,但是,现在都带着军队在攻打楚国,何况的是楚国军队已经断绝了他们的后路,他们一时半会也回不了国。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吴国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采取行动,王僚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
公子光听专诸这么一说,觉得事情可行。于是,他马上跪下,以头叩地,对专诸说道:
“先生啊,我的身家性命,全寄托在您身上了。”
公元前515年四月丙子日,公子光在地下室里埋伏下了好些身穿铠甲的武士,他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吴王僚也是小心谨慎的人,生怕有所闪失,他派出卫队,从吴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喝酒喝到极其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于是,他就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来到吴王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腹,迅速取出匕首,趁势狠力向吴王僚刺去。可怜吴王僚还没有反应过来,已经中了专诸的匕首。专诸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侠士,出刀狠、准。吴王僚当场就毙了命。吴王僚的侍卫人员营救吴王不及,但是,他们杀死专诸,还是绰绰然大有余力的。在吴王僚的谨慎侍卫人员杀死专诸的时候,公子光安排好的那些埋伏在地下室的武士蜂拥而出,全部消灭吴王僚的侍卫。
吴王僚被刺杀后,公子光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吴王阖闾。
阖闾即位后,封专诸的儿子专毅为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