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观其形,定其名。若宣炉炉体本身符合宣德炉谱上的某一种形式,就有一与之相对应的名称。主要有鼎彝炉,乳炉,鬲炉,敦炉,床炉,钵炉,洗炉,筒炉等。若炉谱上无此式样,就不会有与之对区的名称。无尽称之炉则不必考虑其为真宣炉。

3、第三、观其作工。宣炉之作工极规律匀整。虽今日用机器仿制,也做不出其规律匀整的式样。

5、第五、观其图和炉形是否对应统一。据记载:各种炉形都铸刻、雕镂有一定的头像和图形。且都处于炉身的不同部位。若炉体本身高大且周围呈大平面或大圆面,其头像在四周的平面或圆面上。若炉低矮,且四杩撙鲈缚周面小而又不是平面或圆面时,其图形在底部。如鼎彝炉、筒炉等,其图像在四周的炉外壁画上。而乳炉、钵炉、床炉、洗炉及敦炉等,其图形在其外底部。另据记载,中国自唐以来,各代的铜器、陶器、铁器、瓦器和瓷器的式样都是根据“三代”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式样制作的。宣德炉也不例外。宣德炉的式样若采用“三代”时期的格调,其图像图形一律铸雕龙。若采用“秦汉”之风采,则一律铸镂凤。而四周炉外壁画上铸雕的龙和凤都是正面头像。且对应的两面为雌性。另外对应的两面为雄性。而在底外部铸镂的龙和凤则为全身图形,且系一雌一雄。无论是四周的正面图像,还是反部的全身图形,皆栩栩如生。尤其是底部的全身图形,铸刻雕镂的唯妙唯肖,真可谓活龙活现,且图像和图形皆与炉色等旧。

7、第七、观其色。以颜色鉴定真假宣炉,历来都是文物学家的观点。然而,岂不知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有的宣炉上的颜色早已剥落。有的是人为的原因而致使真颜色剥落。在宣炉的制作过程中,除加金银等多种贵重金属外,还要经过多次反复精炼,使其分子结构极为紧密。名为铜炉,而买为铜与金、银等的合金炉。有的因长期埋入地下,受潮受腐蚀而致使其颜色剥落。这样的宣炉根不无颜色,然而却是真正的宣炉。如何鉴定颜色剥落的宣炉呢?据史书记载,宣炉铸成后,先在水银加磨光宝粉中浸泡数十日,用水跟将铜炉薰透入骨,再经烧炼,使其颜色显得分外美观。根据此点,就要看炉体表面是否有水银浸泡过的迹象,然后进行烧炼。若是真宣炉,其颜色尽可重新表现出来,目色泽桑润,其光在内而宝色外现。若颜色不能复原,当不必视为真宣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