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故意逃避自己真一冶嚏型正的能力,去做一个比较“差劲”的自己,那么我告诉你,你的余生都会深感不快。
——亚伯拉罕·马斯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如何克服成功带来的焦虑?
“约拿情结”作为一种能普遍获得共鸣的心理现象,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需要从内外因素进行分析。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因为自身条件存在一定的限制,导致在面对机遇的时候下意识地怀疑自己的能力,哪怕自己确实具备成功的素质,可是作为当事人并不能“开天眼”,无法提前知晓结局,那么很自然就会产生“我不行”“我做不到”的退缩情绪;从外部因素而言,很可能是你周边的环境,或者说是整体的文化氛围对你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影响:也许在成长过程中无法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而自己的文化又鼓励低调和虚心,那么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对光环的恐惧就会被培养起来,最终在机遇面前自然会有诸多顾虑。
我们怎样才能克服“约拿情结”带来的心理焦虑和失败隐患呢?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这个“情结”的存在,只有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其次,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要打破文化氛围里莫名其妙的因果关系,比如:优秀不代表傲慢,所以优秀并不意味着最终会站得更高摔得更惨。优秀就是能力强、成绩好,我们不应该回避真正的自己,去迎合那些不知所谓的寓言故事;最后,要提升自身的水平,如果空想使你焦虑,那么不如先从自己能改变的现实点滴入手,增加自己成功的筹码,毕竟只有在尽人事之后才能甘心听天命。
英国有一位教育心理学家劳拉·麦克纳尼有这样的一次经历,她的学生说觉得自己不可能进入牛津大学,麦克纳尼是这样的回答的:“总有人会进入牛津大学,那么为什么这个人不能是你呢?”事实就是这个样子,总会有人考上北大清华,总有人考第一名,总有人会成为行业佼佼者,这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自己不能去尝试一下,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呢?当然,我们不可能事事顺心,并不是想了就能做到。但是,如果我们因为恐惧未知的成功,而故意表现得很差,或者干脆不去尝试,那么最终我们会一无所得,还会终身懊悔。如果我们尝试不同的可能性,反复锻炼自己的能力,那么在面对机遇或挑战时,我们能更有底气,也更有可能圆梦登顶。就像马斯洛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无法避免不快乐,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学会不要害怕变成优秀的人。
在美剧《摩登家庭》中,曼尼最终在继父的鼓励下,大胆地在满是乘客的公交车上高歌一曲,收获了无数的善意和肯定。虽然最终曼尼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站上音乐剧的舞台,但是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真正能力,从此也不再恐惧成长,也不害怕成功。